中国科技10年跃升之路(六):从国计到民生【2】

发布时间:2012-09-28

科学发展成就辉煌

今年已是河北省任丘市农民老赵接受帕金森手术的第三年,作为清华大学研制的帕金森病脑起搏器的第一例临床使用者,从一名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帕金森病患者,“突然”变回行动自如的常人,这样的变化让他和家人惊喜。到现在,已经有许多帕金森病患者安装了国产脑起搏器,并因此改变人生,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一技术是由航天技术演变而来。

项目负责人,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人机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教授李路明告诉记者:“国产脑起搏器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和我们从事的航天医学工程研究密不可分。我们把以极高的可靠性为特点的航天高技术应用在脑科学领域,从每个微小的器件到整个起搏器的制造过程都有严格的质保体系,保证了研发工作的高品质、高质量。”

李路明说:“我有一个情结,那就是一直想做医疗方面的研究,觉得对社会的贡献更直接。作为科研工作者,最幸福的是你做的事情真的能够帮助患者,为老百姓的美好生活造福。”

正如李路明所想,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实验室里的成果,而是人们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小细节;科技已经不仅仅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工具,也不仅仅是为国家、为军事服务的尖端成果,更是改善百姓生活、服务民生的寻常工具。

航天科技走进百姓生活

对于老赵这样的帕金森症患者来说,“神七”“神九”这样了不起的航天技术或许只是新闻里的内容,那些陌生的技术名词是他们一辈子都没法弄明白的东西,只能带着骄傲感叹一句“真了不起”。然而,这项由航天技术发展而来的成果却切实走进并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在我国,有200万帕金森症患者。长期以来,很多人都知道植入脑起搏器手术,能有效缓解肢体震颤僵直,提高生活质量。但目前国内临床所用脑起搏器都是进口产品,动辄20多万元的价格让许多和老赵一样的普通患者难以承受。国产仪器上市后价格预计仅为进口产品的1/31/4

帕金森病脑起搏器是科学家们在航天科技基础上研制出来的新成果,这只是航天科技走进生活的一个小案例。

上海博会期间,石油馆4D影院播放的短片《石油梦想》令观众大呼过瘾。随着影片情节发展,观众身下的特效座椅时而后仰、时而前倾、时而微颤,甚至还能释放气味,再辅以视觉的立体成像效果,让人们充分感受到动感电影带来的震撼体验。

这些特效座椅的动力就出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8359所之手。原本用于军品发射车的技术产品——电动缸,摇身一变,成为特效座椅的“心脏”。在这颗“心脏”的指挥下,特效座椅可以在3个方向上做复杂运动,逼真地模仿现实中的坠落、爬升、倾斜、俯仰、晃动等动作,根据电影内容精确实时地调整座椅状态。同时还可以实现喷水、喷气、震动、扫腿等功能,让观众实时感受到风雨、雷电、撞击、喷洒水雾、拍腿等与电影情节相对应的情景。

“神七”更是用其所采用的多项新技术,带动了新材料、电子、机械制造、纺织、通讯等多个科技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形成巨大的产业链,几乎涵盖军、民、商的各个领域。就拿太空育种来说,作为航天产业的众多“搭车”者中最简单的一个,它所产生的效益却最直观。自1987年中国在返回式卫星上进行太空育种以来,已经有50个以上品系大面积种植推广。太空水稻、太空蔬菜、太空花卉、太空水果亦进入寻常百姓家。

航天科技听上去仿佛高不可攀,全是高精尖的技术,但实际上,它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带来了无穷变化。

我国近年来研制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卫星通信、导航定位、气象预报、减灾防灾、远程教育等方面展开应用,在最具体、最实际的层面上支撑着寻常百姓的生活。载人航天工程更是涉及到众多的学科门类和技术领域,通过航天重大科技工程的实施,推动物理学、化学、现代力学、地球科学以及材料、工艺、制造等一大批高新技术的发展。我国目前已有400余项的载人航天技术成果在转化推广应用。

海洋技术“登陆”寻常人家

早在2008年,科技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科技要面向民生、服务民生,要把科技进步与管理结合、与管理的体制机制结合,使科技成果转化到与民众生活紧密相关的活动之中去,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使科技成果的积累转化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行动,取得实惠。

这一理念直接反应在项目的确立上,近年来科技获奖项目也集中反映了科技在改善民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海洋科技领域的多个863项目更是集中反应了这一趋势。

在人们的概念中,海洋相关研究大多是为军事服务、为国家大计服务的。但实际上,普通人对海洋科技的需求同样大。专家介绍,我国是海洋灾害多发国家,台风、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等各类海洋灾害对我国造成的直接损失每年高达数千亿元。

对于普通人来说,海洋科技是非常陌生的词汇,大多数人不清楚海洋科技都研究些什么,似乎与百姓生活离得很远;海洋的神秘与遥远更加剧了人们的陌生感。实际上,这些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海洋环境的监测和灾害预警更是如此。

2009101020时,福鼎“嘉森6号”运沙船在回航途中,因船载过重,被大浪打翻并沉没,船上共有船员11人,其中6人被当时经过的其他船只救起,由于夜黑浪大,另外5人下落不明。紧要关头,“海上突发事故应急辅助决策系统”对落水船员的漂移轨迹进行预报,并在半小时内向海事局提交预报报表,海事局根据预报路径,最终于次日凌晨140分在预报漂流轨迹附近发现了两名失踪船员,在凶险的大海上夺回两条生命。在此次搜救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海上突发事故应急辅助决策系统”正是厦门大学承担的863项目。

国家海洋局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863计划支持研发的海洋环境信息产品和灾害预警信息通过网站、手机PDA、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沿海电子显示屏等发布,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比如在全国海洋系统率先建立手机PDA信息服务系统,实现移动信息服务,方便决策和管理;与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合作开播‘渔民之友’节目,为广大渔民定时播报台湾海峡作业浴场海况预报及海洋灾害防御消息;通过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等为沿海渔民提供日常海洋预报、海洋灾害预警报及防御措施等消息。”

“科技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民生

原本需要开膛剖肚的腹腔手术,如今只要切几个1厘米长的小口,让机器人在狭小空间内精细操作;病人还可以吞下机器人,让它到体内一窥究竟,吞下一颗胶囊,8小时后排出体外,医生就能从中了解病人体内消化道所有视频图像,从而进行诊断治疗;精密的脑外科手术由机器人来确定病灶……

这些听起来很“玄”的技术确实已经或即将进入临床应用了。随着时代发展,科技成果已然走进并改变着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用。很多人曾经追问科技发展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现实给出的答案是以人为本,让百姓过上有“科技含量”的现代幸福生活。

今年2月,科技部高新司司长赵玉海向记者介绍:“我国坚持把科技服务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在医疗、教育、交通和绿色能源等民生领域实施了一批科技项目和示范工程,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并推广应用,在服务百姓、改善民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高新技术领域科技项目有1/3是直接服务民生,1/3项目间接服务民生。”他强调。

就在201112月,我国研制的世界首个重组戊肝疫苗拿到新药证书,这个疫苗的使用将是控制戊型肝炎病毒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新方法,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此之前,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性肝炎室主任Holmberg博士在《柳叶刀》杂志发表评论,对这项研究成果予以高度评价。这一切都标志着我国戊型肝炎疫苗的研究工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一成果意味着50年来人类在经受10余次万人以上戊肝重疫情之后,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意味着,对付戊型肝炎这一发病率高居成年人急性病毒性肝炎之首、病死率是甲肝10倍的“恶魔”,人类终于有了防守之盾。

这只是高科技造福民生的一个案例,现代科技让人们的生活变得舒适惬意、光彩绚丽。“科技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民生,‘十二五’当中,民生科技有望给百姓带来很多急需的技术。”科技部部长万钢说。实际上,人们身边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背后都是科技的急速发展,科技元素已渗透到人们衣食住行的每个细节。(记者李艳)

(来源:科技日报)

数学会奖项

华罗庚奖

华罗庚先生是我国著名数学家

华罗庚先生是我国著名数学家,他热爱祖国,献身科学事业,一生为发展我国的数学事业和培养人才做出了卓越贡献。

陈省身奖

陈省身教授是一位国际数学大师

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是美籍华裔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非常关心祖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几十年来在发展我国数学事业、培养数学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钟家庆奖

钟家庆教授生前对祖国数学事业的发展极其关切

钟家庆教授生前对祖国数学事业的发展极其关注,并为之拚搏一生。为了纪念并实现他发展祖国数学事业的遗愿,数学界有关人士于1987年共同筹办了钟家庆基金,并设立了钟家庆数学奖,委托中国数学会承办。

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关注

京ICP备1701243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128号 版权所有:中国数学会  法律法规 | OA/ERP系统